初三读后感:《河洛图》读有感
-
+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河洛图》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历经十年打磨而成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明末清初时期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家族为原型,描写在河洛文化孕育下,以康秀才、周亭兰、康悔文为中心的三代人,由“耕读人家”走向“中原财神”的发家史,康氏家族面对运与命的倾轧,时与势的胁迫,如何顺势而动,起死回生,走向鼎盛发达的财富传奇。
读这本书,第一点让我深感佩服的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周亭兰。周亭兰嫁于以诗书传家的康家,老爷子康秀才精心培养出“一门两进士”,不料儿孙两进士双双罹难,康秀才决定让孙媳妇周亭兰管家,自此开始了这名弱女子带领整个家族走向经商发家的道路。周亭兰面对分家难题、起步艰难、土匪绑孩、孩子教育、商业危机等各种情况展现了当时代女子少有的足智多谋、处变不惊、外甜内刚、大局观念和舍身忘我等品质,让人不得不佩服这样一位女强人。
第二点让我深感佩服的是老爷子康秀才的教育模式。康秀才虽然经历了丧子丧孙的悲痛,为此念叨出“书把人读了”的悔恨之语,还给曾孙起名“悔文”,但他仍坚持耐心培养曾孙,只是不再求取功名仕途,只为读书丰富见识。
这里与大家分享教育三件事:一、为了给八岁的悔文开蒙,他让悔文拿着两串钱到街上去买“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悔文转遍了店铺也没有找到卖字的,更不知如何买来这五个字。后来他发现桥下一群因洪水逃难来此的孩子,这瞬间激发了悔文的恻隐之心,他把钱撒向了这些可怜人。这番举动让悔文在河洛镇被视为傻孩子,甚至遭到母亲的一顿打,而康秀才却对悔文的举动深表赞许,只因他买回了“仁”字。
二、康秀才又让悔文到街上去向陌生人借钱。撒钱容易借钱难啊,悔文转遍大街小巷,没人愿意借钱给他。后来康秀才又以自己的名义写了一张字据,悔文很快就借到了钱。康秀才以此教育悔文:给予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而“借”凭的是信誉,人无信不立。
三、康悔文12岁成人礼那天,太爷爷康秀才又给了他五两银子,让悔文用三天时间买回“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第一天他在床上躺着发呆,第二天继续发呆,直到第三天,他找到老外公周广田,提出用二两银子买老外公家一堵墙,并拿出字据签字画押。老外公笑而不语,但也答应了。到了杂货店,悔文找到老板娘,用钱收买她,只为让她信服在河洛镇上有堵墙是甜的。好事的老板娘叫来几个人一起去见识那堵甜墙。在她的宣传之下,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老外公家的墙,初看是土墙,再看是蟹黄色,其实质确是甜墙,此墙是由柿子皮和麸皮长年累月堆起来的柿糠墙,本是老外公家荒年救急用的,却被悔文买了去。康悔文面对众人说:我老外公是仁义之人,凡本镇人士,尝一口墙,两文钱;凡逃荒要饭的,免费品尝。大家在好奇心驱使下纷纷拿出钱去品尝甜墙的味道。再后来一批批的灾民闻讯赶过来,而这堵墙也被后人命名为仁义墙。
康悔文在太爷爷的培养教育下不仅习得了为人处世基本的优良品质,更关键是早年间已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教育人的方式,这也为当前的教育提供了借鉴。
康氏家族十二代的奋斗史将中华传承数千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力量体现的淋漓尽致,更体现了康家人所具备的高度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就是中原文明的魅力。